在中国刀剪市场就有这么两家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和张小泉。
但是最近,两者却走向了截然不同之路。
起因是3月26日,一网友发帖称,“给大家讲个笑话,张小泉的斩骨刀斩不了骨”。配图是从刀身处完全断裂的一把张小泉斩骨刀。
该事件迅速发酵,即便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关于张小泉断刀、不好用的言论仍未平息。
究其原因,已经不是张小泉第一次“断刀”了。去年7月,广州一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随后经销商客服回复“菜刀不能拍蒜”,引发热议。无独有偶,今年2月21日,大象新闻报道,2月20日,江苏徐州一消费者吐槽称,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刀断成两截。
作为最早一批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张小泉在这几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着实让人大跌眼界,甚至被消费者打上了“傲慢”的标签。
好在,王麻子和另一个刀剪品牌阳江十八子站了出来,他们在直播间疯狂剁起了排骨。
而在其背后,正是源于产品自信。
以王麻子为例,其厨刀全部自产,且今年刚刚奠基的阳江年产6000万支厨刀示范项目王麻子智造基地将运用ERP、MES等智能化系统,开设下料、焊接、水磨、干磨、开刃、包装等多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将颠覆传统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传统人力的输出和操作风险,同时确保产品的精确性和标准性。
“我们每一款产品都将会经过59道严苛工艺,只为保障产品品质,造出一把好用的厨刀。”此前,王麻子总裁吴勄接受《厨卫电器》采访时表示。
反观张小泉,其上市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张小泉刀具自产产量分别为118.5万把、142.69万把、146.3万把,OEM(其它企业代加工生产)产量为390.04万把、370.39万把、513.5万把,代工率分别高达76.7%、72.19%、77.83%。而另一项数据则表面其销售费用远远大于研发费用。
对于刀剪这样的产品来说,其质量是否过关,除了跟材料有关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看锻制工艺。张小泉如此高的代工率很容易造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
而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其核心正是源于可靠的产品品质。
当一个公司将重点放在营销,而非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中华老字号这样的品牌来说,断的是刀,寒的却是人心。
正如王麻子总裁吴勄所言,“我们一直认为,作为中华老字号,做好产品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发明了斩切刀,前面切后面斩,一把厨刀就可以满足中国厨房的需求。”
在今年召开的王麻子全球选商财富峰会上,吴勄再次重申,王麻子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并且多次强调,品质是王麻子的“生命线”,也是底线,更是红线,任何人罔顾都得下岗。
在中国商业发展历史上,有着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其实有很多,比如稻花香、狗不理、同仁堂、杏花楼等等。作为中华老字号,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消费者往往对其天然有信任感。假如我们把这份“信任”看成“赚取利润”的工具,变成傲慢的理由,那不仅是对中华老字号的玷污,更是“自毁长城”。
去年钟薛高的例子依旧历历在目,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品质”不行,那就用脚投票。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