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三月格力正式推出晶弘这一空调子品牌以来,从最初试水到如今“小凉神”的快速落地,其产品定位清晰锁定中低端市场,与格力主品牌形成有效互补,意图覆盖更广泛的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至此,包括美的旗下的华凌、海尔的Leader,以及奥克斯针对线上推出的AUFIT等品牌在内,国内主流空调企业基本完成在子品牌领域的战略落子,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副牌军团”。目前这些子品牌所推出的1.5匹一级能效变频空调,普遍定价已压进2000元大关,而在国补加持后,部分型号的到手价甚至下探至1500元左右,性价比极为突出。
头部企业布局子品牌,实质上是在不损伤主品牌价值的前提下,以更加灵活主动的姿态参与中低端市场竞争,应对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内卷”。从积极的一面看,这种“主品牌向上、子品牌向下”的双轨策略,确实为头部企业带来了显著优势。它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研发、供应链、规模化生产及售后服务网络上的深厚积累,赋予子品牌远超普通中小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例如,晶弘“小凉神”虽然价格亲民,却依然能承诺六年包修,这背后正是格力遍布全国的售后体系在提供支撑,这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尾部品牌难以企及的。
那么,当美的华凌、海尔Leader、格力晶弘这些“名门之后”集体发力性价比市场,会对空调市场带来哪些冲击呢?首先受到直接冲击的,或许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依靠互联网模式与高性价比起家的品牌。事实上,在今年空前内卷的行业环境下,主流空调品牌价格厮杀频频刷新历史冰点,就有某头部企业向中国家电网指出,“小米今年压力会比去年大一些,尤其二季度同比去年大概率下滑”。
自入局空调市场以来,小米凭借其生态链优势和初入市场时的价格利器一度在线上渠道快速攻城略地。然而,当格力、美的等巨头愿意在同等甚至更低的价位上,提供技术更成熟、品质更稳定、售后更完备的产品时,小米在品牌公信力、核心技术积淀与线下服务网络方面的短板便暴露出来。头部品牌的子品牌策略,实质上是在用其最擅长的“规模战”与“体系战”,去迎击互联网品牌的“流量战”与“话题战”,这无疑将极大挤压后者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这场由行业巨头主导的“降维打击”,对众多二三线空调品牌及区域性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更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在以往,这些企业尚能依靠价格优势在特定区域或下沉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但现在,面对拥有强大母品牌背书、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可靠品质保障的“华凌们”,它们原有的性价比优势正在迅速消失。消费者在相近的价位上,显然更倾向于选择背后站着美的、格力、海尔的子品牌。这种竞争格局的演变,将极大地加速空调行业的市场出清与品牌淘汰进程,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资源向头部企业靠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从积极层面来看,这有利于结束市场无序低价竞争的混乱局面,促进行业走向更加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但长期而言,市场的健康与活力,仍需依赖于良性的竞争生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多元的价值创造,避免陷入唯价格论的单一维度厮杀。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而言,如何在规模、利润与品牌价值之间取得精妙平衡,将是贯穿未来数年发展的核心命题。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