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商家恶意利用大数据收集到的信息,对消费者实行“杀熟”之举。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一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内容令人触目惊心。
据了解,本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活动,其中问卷调查自2021年11月1日启动,截止至2021年11月11日,通过“北京消协”微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以及消费者网等渠道,共计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186份。调查结果显示,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92.33%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差异化营销。
体验调查选取了16个消费者常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共完成32个模拟消费体验调查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6个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8个样本新老用户账户的价格一致;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
实际上,在家电行业,也会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出现。如今,网络购物十分发达,有不少人喜欢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家电产品,在购买之前也会反复查看和对比电商平台上出现的价格等产品信息,却有可能在此时被大数据“杀熟”给盯上。
大数据“杀熟”有哪些表现?比如,根据账号的新旧不同,显示的售价也可能会出现不同价格,新注册账号为了吸引用户,常常给出一个较为优惠的价格,而老用户账号,不但不会显示优惠价格,有的时候甚至会暗中提升价格,让用户多花冤枉钱。
再比如,在用户申请家电产品的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时候,新注册账号有可能会送出运费优惠券或免费服务券,但老用户账号可能就是另一种待遇,不但要为物流快递非法,甚至可能还需要另外加钱。
而在产品推荐方面,大数据还可能会进行“别有用心”的推荐,比如用户在搜索某类型的家电产品时,大数据判断出了用户想要购买的家电类型,但在产品信息推荐时,有可能会故意把高价格的产品默认排在前面,而把低价格的产品默认排在后面,引导消费者关注高价格家电产品。
除此之外,由于老用户的大数据信息更加详细,电商平台还有可能借助丰富的个人信息,来对消费者进行频繁的广告推销和产品推荐,并根据消费者用户特征推送商品或服务,以诱导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但这种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扰消费者的生活,甚至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采集,这的行为也可以是看做另一种意义上的大数据“杀熟”。
有行业人士指出,大数据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有一些商家和平台为了蝇头小利,恶意利用用户信息,已达到追求隐蔽性利益的目的,这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的损害。希望家电行业和电商行业也能自省,不要用这种大数据“杀熟”损害家电行业的发展,而是用大数据给用户带来实惠,真正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